刑事犯罪案件

操縱股價怎麼定罪?律師解析法律規範與責任

在金融市場中,操縱股價是指透過人為手段刻意干預股票價格走勢的行為。這類行為不僅破壞市場公平性,更直接損害一般投資人的權益。本文將由專業律師角度,深入探討股價操縱的法律定義、常見手法與實務案例分析,幫助投資人了解相關法律界線,避免在投資過程中誤觸法網。

雷皓明 律師

雷皓明 律師

2025-08-11

操縱股價怎麼定罪?律師解析法律規範與責任

一、什麼是操縱股價?行為定義與類型

操縱股價行為是指透過不正當手段干預證券市場正常運作,人為影響股票價格波動的違法行為。這種行為本質上違反了市場公平交易原則,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,同時損害了一般投資人的權益。

在台灣金融市場中,操縱股價通常表現為系統性、計畫性的交易行為,而非單純的個別交易決策。值得注意的是,進行股價操控的人不一定以獲利為唯一目的,有時也可能是為了維持股價、避免價格下跌或達成其他商業目的。

股票價格操縱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:

  • 利用資訊優勢進行內線交易或選擇性揭露資訊
  • 散佈不實訊息或流言影響股價走勢
  • 透過連續交易或沖洗買賣製造交易熱絡假象
  • 利用程式交易或高頻交易技術不當影響股價

(一)常見的股價操縱手法與特徵

在實務上,操縱股價的手法多樣且不斷演變,但仍有一些常見特徵可供辨識。最典型的手法包括「沖洗買賣」,即同一人或關係人在短時間內大量買進賣出同一支股票,製造交易活絡假象。

另一常見手法是「拉抬股價」,透過集中資金在特定時段大量買入,人為抬高股價後再拋售獲利。「對敲」則是指透過預先安排的交易,在特定價位進行買賣,製造價格波動的假象。

此外,散佈不實訊息也是常見手法,操縱者可能在社群媒體或投資論壇發布誇大或虛假的公司消息,誘導一般投資人跟進交易。

(二)操縱股價與正常交易行為的關鍵區別

操縱股價與正常投資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行為人的主觀意圖。正常交易是基於對公司基本面、技術面分析後的投資判斷,而操縱行為則帶有不當影響市場價格的意圖。

在交易模式上,正常投資通常考慮風險分散和長期價值,而操縱行為則常表現為異常的交易量、不合理的價格波動,以及與公司基本面脫節的股價變動。此外,正常交易遵循市場規則,而操縱行為則刻意規避監管,試圖隱藏真實交易意圖。

二、台灣對操縱股價的法律規範與罰則

在台灣金融市場中,操縱股價行為受到嚴格的法律監管。為保障投資人權益及維持市場公平交易,我國立法者對此類行為制定了明確的法律規範及嚴厲的處罰機制。這些規定主要體現在證券交易法中,並由金管會與檢調單位共同執行監管。

(一)證券交易法第155條與相關條文解析

證券交易法第155條是規範操縱股價行為的核心法條,明確列舉了四種禁止的行為類型:

  • 散佈流言或不實資料,影響有價證券交易價格
  • 意圖抬高或壓低價格,連續以高價買入或低價賣出
  • 以相對委託方式,大量買賣同一有價證券
  • 以其他不正當手法操縱證券交易價格

違反上述規定者,依證交法第171條,將面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,併科1,000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金。若犯罪所得超過1億元,刑責更加重至7年以上有期徒刑。 操縱股價 法律風險

(二)金管會與檢調單位的監管機制

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台灣證券市場的日常監管,透過以下機制防範操縱股價行為:

  • 市場交易監視系統即時偵測異常交易
  • 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設立監視部門進行盤中監控
  • 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,與檢調單位共同調查

當發現可疑交易模式時,金管會可啟動調查程序,並視情況移送檢調單位。檢察機關則負責蒐證、起訴,將涉案人員繩之以法。這種多層次的監管體系,有效遏止了許多潛在的操縱股價與內線交易行為。

三、操縱股價案例分析:從調查到定罪

金融市場中的操縱股價行為如何被發現、調查並最終定罪,是投資人與法律專業人士都應了解的重要課題。以台灣近年來的案例為例,如大同公司股票炒作案,行為人利用多個人頭帳戶進行相對委託交易,人為抬高股價後再拋售獲利。這類案件從發現到定罪,往往經歷漫長而複雜的過程。

(一)重大操縱股價案件的調查過程

操縱股價案件的調查通常始於市場監管機構發現異常交易模式。金管會或證交所會監控市場波動,當發現可疑交易時,會進行初步調查。若有明確跡象,案件將移送檢調單位深入偵辦。調查過程包括:

  • 調閱大量交易紀錄與資金流向
  • 分析通聯紀錄與相關人員關係
  • 追查可能利用內幕消息的證據
  • 建立完整的犯罪事實鏈條

(二)法院判決標準與舉證責任

操縱股價案件在法院審理階段,檢察官需承擔較高的舉證責任。法院判決時會綜合考量多項因素,包括交易模式、時間點、數量及價格變動等客觀證據。最具挑戰性的是證明行為人具有操縱股價的主觀意圖,這往往需要透過間接證據推論。

法院通常會審視行為人是否有系統性地影響市場價格,以及其行為是否確實造成市場扭曲。這也是為何此類案件從調查到定罪往往耗時較長的原因。

民事賠償與刑事責任的差異

操縱股價行為可能同時面臨民事與刑事責任。在民事方面,受害投資人可請求損害賠償,只需證明損失與操縱行為間的因果關係,舉證標準相對較低。

而刑事責任則需檢方證明「罪疑唯輕」的更高標準,一旦定罪,行為人可能面臨有期徒刑與高額罰金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刑事案件無法定罪,民事賠償責任仍可能成立,為投資人提供另一種救濟管道。

四、投資人如何辨識與防範股市操縱行為

面對可能的股市操縱行為,投資人需具備基本辨識能力以保護自身權益。當特定股票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價格波動,卻無實質基本面支撐,或交易量突然異常放大時,應提高警覺。這些現象常是操縱股價的前兆。

資訊查證是防範操縱證券市場的關鍵。投資人應養成核實非官方管道消息的習慣,特別是社群媒體或投資論壇上的「內幕消息」。投資決策應建立在公司財報、產業趨勢等可靠資料上,而非道聽塗說。

了解基本證券法規也能幫助投資人避免無意間成為操縱行為的共犯。例如,與他人約定在特定價格大量買賣以影響股價,即使出於善意,仍可能違反證券交易法。

發現疑似操縱股價行為時,應立即向金管會或證交所檢舉。透過集體維護市場秩序,才能確保證券市場的公平與透明,讓所有投資人在健康的環境中進行交易。

下一步,您可以這樣做!

1

點擊下方按鈕,加入「法速答」官方帳號

2

送出您的法律問題

3

專業律師團隊將儘速協助您!
主持律師

雷皓明 律師

主持律師

民國100年考取律師資格後,在臺灣、北京、上海、新加坡及香港從事法律實務工作,主要處理公司組織架構、勞僱關係及仲裁程序,執業以來經手超過百間上市、未上市公司之相關爭議。

最新文章

logo

FastLaw法速答 - 您的線上法律諮詢平台,提供經由律師優化的AI回覆,即時解答各種法律問題。無論民事、刑事或家事案件,讓您快速掌握法律基礎觀念,並可進一步和律師團隊進行詳細諮詢。我們提供專業、準確、且值得信賴的法律知識支援。

© 喆律法律事務所 All Rights Reserved.

02-2760-6180

service@zhelu.tw

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67號8樓之1

使用者協議
免費提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