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打傷害案件要在多久內報案才不會過訴訟時效?

2025.11.09受害人被打,要在什麼日期前報案才有效?

AI 答覆

壹、案件摘要

受害人於2025年11月9日遭受傷害,詢問報案期限相關問題。本意見書將說明傷害罪之告訴期間規定,以及相關法律程序建議。

貳、法律分析

一、傷害罪之性質與告訴期間

(一)普通傷害罪之規定

依刑法第277條第1項規定:「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,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。」本案受害人遭受傷害,若加害行為符合上開構成要件,應成立普通傷害罪。

(二)告訴乃論之性質

依刑法第287條規定:「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、第二百八十一條及第二百八十四條之罪,須告訴乃論。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,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,不在此限。」普通傷害罪原則上屬告訴乃論之罪,須由被害人提出告訴,檢察官始得偵查起訴。

(三)告訴期間之計算

依刑事訴訟法第237條第1項規定:「告訴乃論之罪,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,於六個月內為之。」

  1. 起算時點:自「知悉犯人」之時起算
  • 若受害人於2025年11月9日遭受傷害時,即知悉加害人身分,告訴期間應自該日起算
  • 若當時未能辨識加害人身分,則應自實際知悉犯人身分之日起算
  1. 期間長度:六個月
  • 若自2025年11月9日起算,告訴期間應至2026年5月9日止
  • 逾期未提出告訴,檢察官將為不起訴處分
  1. 告訴權人:依刑事訴訟法第232條規定:「犯罪之被害人,得為告訴。」受害人本人具有告訴權。

二、報案與告訴之區別

實務上應注意「報案」與「告訴」之差異:

(一)報案(告發)

  • 向警察機關報告犯罪事實
  • 無期間限制
  • 任何人均可為之
  • 主要目的為通報犯罪事實

(二)告訴

  • 具有訴追意思之明確表示
  • 須於六個月內為之
  • 限於被害人或有告訴權之人
  • 為啟動刑事追訴程序之必要條件

三、重傷害之例外情形

若本案傷害程度達到刑法第278條第1項所定重傷害之程度:「使人受重傷者,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。」重傷害罪屬非告訴乃論之罪,不受六個月告訴期間之限制。

四、告訴之撤回

依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1項規定:「告訴乃論之罪,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,得撤回其告訴。」同條第2項規定:「撤回告訴之人,不得再行告訴。」受害人於提出告訴後,仍可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撤回,但撤回後即不得再行告訴。

參、處理建議

一、立即行動事項

(一)儘速報案並表明告訴意思

  • 雖告訴期間為六個月,仍建議儘速向警察機關報案
  • 向警方明確表示「提出告訴」之意思,不僅是報案
  • 請警方製作筆錄並載明告訴意旨
  • 及早報案有利於證據保全,避免證據滅失

(二)就醫並保全證據

  • 前往醫療機構就診,取得傷勢診斷證明書
  • 拍攝傷勢照片(含不同角度、不同日期)
  • 保留醫療收據及相關就醫文件
  • 尋找目擊證人並取得聯絡方式
  • 保存相關物證(如遭破壞之衣物等)

二、期限提醒

若受害人於2025年11月9日即知悉加害人身分,告訴期間應至2026年5月9日止。建議於期限內儘速提出告訴,避免逾期喪失告訴權。

三、特殊情況處理

(一)不知加害人身分時

  • 仍應先向警方報案
  • 告訴期間自知悉犯人身分時起算
  • 可請警方協助調查加害人身分
  • 待查明身分後,再確認告訴期間

(二)傷勢嚴重時

  • 若傷勢可能構成重傷害,應特別註明
  • 重傷害罪無告訴期間限制
  • 但仍建議儘速報案以利偵查

四、注意事項

  • 告訴應向警察機關或檢察署提出
  • 可委託律師協助處理
  • 保持與承辦人員之聯繫
  • 注意偵查進度及相關通知
  • 若有和解意願,可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撤回告訴

肆、結論

關於受害人於2025年11月9日遭受傷害之報案期限問題,考量普通傷害罪屬告訴乃論之罪,依刑事訴訟法第237條第1項規定,告訴應自知悉犯人之時起六個月內為之。若受害人於案發當日即知悉加害人身分,告訴期間應至2026年5月9日止。

建議受害人應儘速向警察機關報案並明確表達告訴意思,同時進行就醫及證據保全,以維護自身權益。雖法定告訴期間為六個月,但為避免證據滅失及確保偵查效果,仍應於受傷後立即處理為宜。

本意見書僅供參考,實際處理仍應視具體情況調整,並諮詢合格律師。若有進一步法律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律師協助。

icon_help

您對本案件還有其他疑問嗎?

您可以:

  1. 點擊下方「複製本頁連結」按鈕

  2. 加入法速答的官方LINE帳號

  3. 將連結傳送給我們,即可免費與法速答的專業法務進行諮詢!

步驟1

已複製連結

請加入法速答的官方LINE帳號,並將連結傳送給法務人員進行免費諮詢!

重要聲明:僅供參考,非法律意見

本平台由AI提供的法律回答經專業律師優化,旨在為您提供快速的法律參考。然而,回答內容可能仍存有誤差,並不具法律效力。若您需要具體的法律服務或專業意見,請加入FastLaw法速答的 LINE 官方帳號 (ID: @361yejxh),讓律師團隊提供進一步協助,以確保您的權益得到完善保障。

logo

FastLaw法速答 - 您的線上法律諮詢平台,提供經由律師優化的AI回覆,即時解答各種法律問題。無論民事、刑事或家事案件,讓您快速掌握法律基礎觀念,並可進一步和律師團隊進行詳細諮詢。我們提供專業、準確、且值得信賴的法律知識支援。

© 喆律法律事務所 All Rights Reserved.

02-7755-1985

service@zhelu.tw

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67號8樓之1

使用者協議
免費諮詢